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高校“轻舟”入乡土 定格幸福播撒爱

媒体发稿中心 2025-07-15 17:37

近日,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2025年“三下乡”乡村振兴促进团轻舟映像志愿服务队,深入重庆市荣昌区双河街道10个村社,开展了为期5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png

据企媒创氪(WX:qmck555)获悉,团队以“用镜头定格温暖,让幸福永不褪色”为宗旨,用专业的技能、真诚的微笑和踏实的行动,为累计500余位村民提供免费摄影、健康检查以及公益宣讲服务。


光影传情,服务惠民暖乡邻

在双河街道集市,团队为乡村“一老一小”免费拍摄、打印并装裱相框照以及为老人测量血压。


“爷爷,头稍微抬一点,对,笑一笑,特别好!”亲切的话语回荡在每个服务点。面对行动不便的老人,他们或蹲或跪,只为捕捉最自然动人的瞬间。仅首日上午,团队便拍摄打印照片130余张,为村民测量血压200余人次。


完成拍摄任务后,团队转往鱼苗村,志愿者秦爽为30多位村民普及健康知识。团队成员在与村党总支委员、返乡青年刘向强交流中,探寻其扎根乡土的动力。“既能陪伴父母膝下,又能作为一名党员为家乡振兴尽份力。”刘向强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赤子情怀。


深入基层,聆听振兴新脉动

在高丰村党群服务中心,团队开展了影像服务与宣讲,为约50位村民定格幸福瞬间。活动后,团队与村主任助理邓香深入交流,了解本土人才在基层治理、乡村振兴中的具体工作与返乡初衷。


据企媒创氪(WX:qmck555)获悉,当日下午,在村干部刘向强及养殖场负责人罗安玲带领下,团队走进双河街道鱼苗村的安玲水产养殖场。罗安玲详细介绍了养殖场运营及产业振兴在乡村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为成员们打开了产业兴农的实践窗口。


此外,团队还走访了一户困难家庭。志愿者们赠送食用油、牛奶、学习用品及玩具,并交付上午拍摄的全家福照片。


安全护航,爱心接力不停歇

在白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团队创新结合影像服务与安全宣教,联合当地民警为老人开展防诈骗宣传,为儿童开设防溺水讲座。摄影师悉心捕捉村民美好神态,团队成员耐心引导,共为20余位村民留下影像。


活动中,两幅稚嫩却饱含真情的画作成为最意外的礼物。在大石堡社区,一位刚拿到全家福的小妹妹悄悄将手绘的志愿者画像塞到成员手中;在排山坳集市,另一位女孩在画纸上写下“赠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轻舟映像志愿服务队”。


日前,双河街道团委会向团队寄去了感谢信。信中提到:“你们以‘用镜头定格温暖,让幸福永不褪色’的初心,把热忱融入乡土。那些被光影与真心点亮的瞬间,成为乡村振兴路上动人的注脚。”


这场以镜头为媒的奔赴,最终在荣昌的土地上完成温暖的循环:学子们送出技术与服务,收获信任与成长;村民给予朴素关怀,回馈最纯粹的心灵触动。正如团队指导老师所言:“孩子们送的画和政府的信,恰似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是民间自发的情感共鸣,一面是官方认可的使命担当,二者共同铸就了本次实践最厚重的价值基石。”

【三下乡社会实践相关新闻】

光影定格的故事仍在延续。离开双河街道后,轻舟映像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们将拍摄的数百张照片精心整理成册,制作成电子相簿回传给各村社。许多老人第一次通过手机看到自己被定格的微笑,激动地让村干部帮忙转发给远方的子女。“孙女说这张照片里的我比过年时还精神!”高丰村的李奶奶捧着手机反复摩挲屏幕,团队成员悄悄记录下这一幕——原来幸福的传递从未因活动结束而中断。 


据企媒创氪(WX:qmck555)获悉,实践归来的分享会上,志愿者秦爽展示了一段意外收获的影像:在鱼苗村宣讲时,一位聋哑老人全程专注地盯着投影字幕,散会后却拉住她比划手势。通过村民翻译才明白,老人想请团队为他卧床多年的老伴拍照。“我们扛着设备走了半小时山路,进门时发现老太太特意换上了结婚时的红褂子。”这张用板凳当三脚架、借窗外自然光拍下的照片,后来被冲洗成24寸挂画送到老人家中。队长王磊在PPT上定格了这幅画面:“技术可以测量像素,但无法计算它承载的情感重量。” 


与此同时,团队与双河街道的联结持续深化。在荣昌区团委牵线下,安玲水产养殖场成为学院水产养殖专业的实践基地,而刘向强等返乡青年也受邀走进校园开展“乡村振兴大讲堂”。更令人惊喜的是,大石堡社区那位赠画的小女孩陈雨桐,因团队拍摄的“儿童摄影工作坊”活动萌生兴趣,如今成了社区青少年宫的“小小摄影师”,用儿童视角记录着村庄新貌。“你们按下快门的瞬间,可能就点亮了某个孩子的人生镜头。”街道团委书记在最新反馈中写道。 


这场实践像一粒种子,在夏末的渝西丘陵间悄然生长。当学院官网发布实践成果专题时,评论区挤满了村民的留言:“照相的同学们啥时候再来?”“血压仪能不能教我们自己用?”而团队抖音账号上,“#轻舟映像乡村振兴日记”话题下,大学生与村民的互动仍在升温:有成员上传了用服务期间素材剪辑的微纪录片《双河十二时辰》,获赞最高的却是罗安玲的回复:“镜头把我们的鱼塘拍得像翡翠,明年等你们来拍新孵化的小鱼苗!” 


正如那封感谢信所言,这场双向奔赴从未局限于五天的行程。当技术遇见乡土,当青春碰撞田野,最美的成像是那些未被预设的“曝光时刻”——比如志愿者教会老人使用视频通话后,对方忽然对着镜头唱起山歌;比如返程大巴启动时,追着车跑的孩子手里挥舞的,正是第一天被装裱好的全家福。这些碎片在记忆里显影,最终凝成比相纸更持久的印记:乡村振兴的故事,永远需要这样的“对焦”。


下一篇: 水脉枢纽,民生根基——合肥工业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走进引江济淮蜀山枢纽
上一篇: 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剪纸文化体验活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