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执画笔铭记历史 重庆理工大学师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走进丰都

媒体发稿中心 2025-07-15 17:44

近日,在重庆市丰都县包鸾镇飞仙洞村,一幅红色革命主题巨型墙绘引人注目。该作品由重庆理工大学两江校区“艺起绘梦・寓暖同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联合“三下乡”示范项目“千村万画”团队创作,是该校实践团为期7天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实践团同期还在丰都县栗子乡开展相关实践活动。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png

绘制期间,实践团师生与“千村万画”团队紧密协作。同学们在专业指导下完成壁画前期涂鸦、线条勾勒及底层上色等基础工作,为整体艺术呈现筑牢根基。经过数日合力创作,这幅红色革命主题巨型墙绘在包鸾镇飞仙洞村的墙面上逐步呈现。

据企媒创氪(WX:qmck555)获悉,墙绘以温暖的橙色调为主,画面主体是一名侧身吹奏冲锋号的八路军战士。他目光坚毅,背负的步枪枪身泛着冷冽光泽,身侧一抹红色剪影正庄严敬礼,宛如革命精神的火种在此刻完成时空传递。背景中,蜿蜒的长城如巨龙盘踞,象征中华民族的坚韧脊梁;金色朝阳刺破云层,寓意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三只白鸽翱翔天际,寄托和平发展的美好愿景。

如今,这抹红色剪影不仅深深烙印在包鸾镇的青砖白墙,更镌刻进每一位村民心间,暮色中,巨型墙绘化作光影交错的露天剧场,画中冲锋号的余韵随溪流声漫过山坳,既似八十载历史回响,又谱写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旋律。

实践团指导教师、重庆理工大学两江校区管委会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团委书记罗鉴益表示:“同学们参与乡村主题墙绘,不仅提升了专业能力,还在身体力行中沉浸历史情境,感受岁月厚重,肩负时代使命。”“千村万画”项目组负责人郭端表示,活动通过“艺术墙绘+影像记录+IP传播”的创新模式,既美化了乡村人居环境,又将伟大抗战精神的传承弘扬融入当地干部群众生活日常,使乡村环境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课堂。

学子们以青春之笔绘就革命历史文化,用专业所学赋能乡村振兴,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据悉,本次活动得到了中共丰都县委宣传部、共青团丰都县委、丰都县文明实践指导中心,以及包鸾镇党委的指导支持。重庆理工大学师生通过此次墙绘活动,为高校与地方、社会力量共建乡村振兴实践开拓了新路径,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鲜活的文化基因。(罗鉴益、白奕)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相关新闻】

夕阳的余晖为墙绘镀上一层金边,冲锋号战士的剪影在暮色中愈发挺拔。村里孩童们放学归来,总爱围坐在墙绘下,听老支书讲述画中故事。"那会儿咱们村的游击队,就是听着这样的号声冲出战壕的......"老人粗糙的指尖轻抚墙面,沙哑的嗓音让历史变得触手可及。

实践团的同学们发现,艺术创作带来的改变正悄然发生。原本斑驳的院墙成了村民们的"打卡地",常有老人带着孙辈在画前合影;村委会将墙绘区域规划成"红色文化角",定期组织主题党日活动;更有返乡创业青年受此启发,计划开发"革命号角"主题文创雪糕。最令人动容的是,村里九旬的抗战老兵李大爷,执意让孙子推着轮椅来看画,颤抖的手对着战士剪影敬了个军礼。

团队趁热打铁,在栗子乡打造了"革命记忆"系列墙绘。他们挖掘当地"红军借粮处"的史实,将箩筐、扁担等农具与红军帽徽组合成创意构图;在留守儿童之家,带着孩子们用指纹拓印出"薪火相传"主题树。团队成员小王在日记里写道:"颜料渗入砖缝的瞬间,我忽然明白什么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如今,"艺术唤醒乡村"的涟漪正在扩散。县文旅局计划开发"红色墙绘研学路线",高校艺术联盟筹备建立"乡村美育资源库",连镇上的广场舞队都编排了《画里山河》新剧目。正如罗鉴益老师所说:"当艺术成为载体,历史就不再是教科书里的铅字,而变成了可以触摸的乡愁。"夜幕降临时,墙绘前的空地上总会聚集纳凉的村民,冲锋号的旋律化作手机灯光组成的星海,照亮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下一篇: 贵州轻工职业大学暑期“三下乡”团队发赴从江县开展民族团结实践联欢文体活动
上一篇: 水脉枢纽,民生根基——合肥工业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走进引江济淮蜀山枢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