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软件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科技赋能红色基因,数字续写雷锋篇章

媒体发稿中心 2025-07-15 17:53

在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入文化传承的当下,近日,河南师范大学软件学院“科数耀文脉”团队以“科技赋能红色基因”为使命,走进邓州编外雷锋团展览馆开展三下乡活动。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jpg

据企媒创氪(WX:qmck555)获悉,步入展馆,团队首先抵达第一主题展厅“雷锋——我们的战友”。泛黄的老照片与斑驳的军装定格了雷锋与邓州战士朝夕相处的珍贵瞬间。实物展柜展示了雷锋为战友题写的笔记本、补过的军装等物件,无声诉说着那个火红年代的精神传承。队员们仔细聆听讲解,感受着跨越时空的信仰力量。随后,第二主题展厅“与时俱进学雷锋——邓州编外雷锋团”将团队视角拉回现实。560名退伍战士自发成立的“学雷锋指导委员会”、23个学雷锋小组的实践案例,生动展现了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传统展品与当代故事的交织,印证了精神传承的永恒性——雷锋从未离开,他活在每一代人的践行中。最后,李书阳同学作为队长接受邓州市融媒体中心的采访,采访的过程中提到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实践,能够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并借助科技的力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红色文化以一种更加生动、鲜活的方式呈现在大家面前,从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此次实践活动,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数字化并非对传统的简单替代,而是通过技术赋能实现红色基因的创造性转化,为文化传承注入鲜活的时代生命力。"未来,软件学院“科数耀文脉”团队将继续以科技为笔,书写雷锋精神的新篇章。(河南师范大学软件学院:孔艺、孙岑)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相关新闻】


在邓州编外雷锋团展览馆的实践结束后,"科数耀文脉"团队立即投入到科技赋能红色文化的具体实践中。他们运用三维建模技术,将展厅内珍贵的雷锋手稿数字化复原,通过AR技术让泛黄的字迹重新焕发光彩;开发"雷锋故事"小程序,用互动游戏的方式再现"火车上的义务服务员""风雨中护送大娘"等经典场景。


团队特别注重年轻化表达,在短视频平台发起#我眼中的雷锋#挑战赛,鼓励网友用AI绘画生成新时代雷锋形象。令人惊喜的是,许多作品将雷锋形象与程序员、快递小哥等当代职业结合,其中一幅"雷锋戴着智能眼镜帮老人调试手机"的AI画作获得上万点赞。这种跨越时空的创意碰撞,恰好印证了李书阳在采访中提到的"让红色文化鲜活起来"的理念。


据企媒创氪(WX:qmck555)获悉,返校后,团队将实践成果转化为"云游雷锋馆"数字孪生系统。该系统不仅完整复刻实体展馆,还增设"时空信箱"功能——参观者可以给雷锋留言,AI会根据雷锋日记内容生成暖心回复。测试期间,有位大学生留言"当代青年该如何学雷锋",系统引用雷锋"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原话,结合"在专业领域精益求精"的现代诠释,引发热烈讨论。


这场科技与精神的对话仍在继续。据悉,团队正与VR实验室合作开发"重走雷锋路"沉浸式体验项目,用户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可以"亲身"参与雷锋当年帮战友洗衣服、给灾区捐款等场景。项目指导老师表示:"当年轻人能通过体感设备感受到补军装时针线的触感,雷锋精神就真正完成了从历史到现实的跃迁。"


下一篇: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八天四线服务,青春在百水村沃土绽放
上一篇: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书写的乡村振兴“语言答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