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军士教育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探秘云锦传承技艺 感悟非遗文化魅力
801 2025-07-22
为传承弘扬“两路”精神,感悟交通改善民生福祉、赋能乡村全面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磅礴伟力,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和昌都解放75周年之际,近日,重庆交通大学“两路·一梦”青年寻访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奔赴西藏昌都,开展系列实践活动。
实践团跨越高原险阻,走进红色基地、交通建设一线、校园与社区,以青春蓬勃姿态,解析“两路”精神的时代密码,为交通强国建设、乡村全面振兴、民族团结注入青春动能。
红色溯源,解锁精神传承密码
今年为昌都解放75周年。作为西藏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昌都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和红色基因。实践团成员沿着历史脉络,穿越时空,“亲历”了七十多年前十八军将士“背着公路进西藏”的革命史诗。
以探寻“两路”精神根脉为指引,实践团还走进昌都解放纪、昌都市卡若文化遗址、昌都市博物馆、昌都市革命历史博物馆、漫步茶马广场……回溯汉藏交流的千年脉络,重温昌都解放与“两路”建设的峥嵘岁月,体悟“两路”精神跨越时空的价值意蕴。
此外,据企媒创氪(WX:qmck555)获悉,实践团还专程探访了重庆交通大学老师及校友奋战的多处重大工程与建设项目工地,深入学校国家重点交通科研项目核心区、走进川藏公路318线提质改造工程田妥村至根要村段(也拉山沿怒江越岭)项目部,在海拔4000多米的崇山峻岭间,触摸“两路”精神脉动。
聆听历史回声,传承精神火种
在深入交通建设一线的过程中,实践团开展了有关“两路”精神的口述史采录活动,与一线的筑路、养路工人们面对面交流。
拥有35年养护经验的老工人白勇,缓缓讲述着自己和母亲的护路经历。当被问及对“两路”精神的理解时,他说:“做好养路、爱路、护路的工作,城市才能发展,国家才能繁荣昌盛。这就是我理解的‘两路’精神。”
雪域高原的险峻土路上,“路二代”仁他和工友们守护着道路和在路上的生命。一日,一辆货车因土路颠簸遇险翻车,仁他得知消息后奔赴现场,将受伤司机抱起并及时送医抢救。如今,这份恩情化作跨越山海的牵挂,获救司机年年都会专程赴昌都探望。藏汉一家亲的温暖,在养路人日复一日的坚守中熠熠生辉。
见证交通奇迹,凝聚奋进力量
怒江,中国西南地区的大河之一,其大部河段奔流于峡谷中,落差大,流势急,多瀑布险滩。在昌都市八宿县,实践团参观了怒江72拐、怒江大桥以及怒江大桥遗址纪念馆。
怒江72拐,以其险峻的路况和壮丽的景观,成为“两路”精神的生动体现。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仿佛能看到当年“筑路先锋”们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身影。而在怒江大桥遗址纪念馆内,成员们倾听着件件关于大桥建设的艰辛故事,在穿越时空的对话中,感悟“两路”精神的内涵。
接下来,实践团将把采集的口述史料、道班故事、榜样案例等转化为思政育人的优质资源。通过建设专题影像档案、打造精品思政课程、组织宣讲等形式,将“两路”精神引入课堂、融入研究、注入实践,教育引导青年学子深刻领悟“两路”精神的时代内涵,为交通强国建设、乡村全面振兴、民族团结进步注入青春动能,书写重庆交大传承弘扬“两路”精神的新时代答卷。(重庆交通大学供稿)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相关媒体新闻】
在怒江峡谷的轰鸣声中,实践团成员与筑路工人围坐在高原营地,听老工程师讲述"钢钎凿穿雀儿山"的传奇。一位藏族技术员掏出手机展示父亲珍藏的十八军老照片,泛黄影像里,悬崖上悬吊施工的战士与今日全机械化作业场景形成震撼对比。"当年父辈们用血肉之躯筑路,现在我们用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指挥盾构机。"他骄傲的话语引得队员们纷纷记录,这跨越时空的对话正是"两路"精神最鲜活的注脚。
据企媒创氪(WX:qmck555)获悉,在卡若区中心小学,实践团开设"小小道桥工程师"课堂。当藏族学生次仁用3D打印笔复刻出怒江大桥模型时,重庆学子立即认出这是学校参与设计的第三代桥梁。"原来我们早就是未曾谋面的同学!"孩子们雀跃的发现让教室沸腾。这种工程教育接力,恰似当年十八军战士手把手教藏族同胞修路的场景重现。
夜幕降临茶马广场,队员们架起便携投影仪播放自制纪录片。镜头里,1951年骡马队运输物资的镜头与2024年冷链物流车穿梭的影像交替闪现。围观群众中,七十岁的扎西老人指着屏幕激动地说:"我阿爸就是画面里那个背水泥的兵!"年轻母亲抱着婴儿轻声附和:"娃娃出生就通高速,再不用像我当年骑马三天去上学。"这些平凡见证者的话语,让抽象的精神传承变得具体可感。
临别前夕,实践团在海拔4500米的垭口竖起智能监测仪,这是他们联合校友企业捐赠的冻土带路基健康监测系统。当仪器屏幕亮起实时传回数据时,狂风骤雪中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带队老师望着远处正在架设的铁路桥感慨:"从钢钎到北斗,从人背马驮到无人机集群,变的只是工具,不变的是这精神海拔。"此刻,怒江第一湾的晨曦穿透云层,将新一代交通人的身影与七十年前的筑路英雄们重叠在同一片山河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