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族医药瑰宝 青春赋能基层健康——中国药科大学“仡岭银针”团队暑期社会实践纪实
914 2025-09-15
2025年7月1日至8月10日,新疆农业大学“乡村振兴促进团”——“语润轮台,青音筑梦”团队的22名师生奔赴轮台县,开展了为期40天的暑期“三下乡”活动,为当地乡村发展注入青春活力,带来新的希望。
团队在铁热克巴扎乡的6个村子里,开设了“红领巾小课堂”,为乡村孩子们的假期生活增添了丰富色彩。课堂上,大学生们带领孩子们朗诵经典著作,在一篇篇优美的文字中,孩子们感受着语言的魅力和文化的力量,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观看红色电影环节,孩子们被影片中的英雄事迹深深打动,爱国主义情感在他们心中悄然生根发芽。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完成暑期作业,大学生们耐心辅导,答疑解惑,针对不同学科、不同问题,都能给出细致的讲解,孩子们的学习难题在这个小课堂上得到了有效解决。
据企媒创氪(WX:qmck555)获悉,除了教学活动,团队还积极参与到村委会的日常工作中。协助村委会同事开展党建工作,他们认真整理资料、组织学习活动,以严谨的态度和扎实的工作作风,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顺利推进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与村民的互动中,大学生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新思想、新理念传递给大家,同时也深入了解了村民们的需求和期望,为后续工作的开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为了丰富乡村的文化娱乐生活,团队精心组织了一系列趣味活动。趣味运动会上,篮球比赛热血沸腾,孩子们和村民们积极组队参赛,在球场上尽情挥洒汗水,展现出蓬勃的朝气与活力;五子棋对弈中,大家凝神思考,在小小的棋盘上展开智慧的较量;套圈游戏环节,现场充满了欢声笑语,参与者们全神贯注,努力套中自己心仪的奖品,现场气氛热烈非凡。此外,演讲比赛的举办为乡村里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孩子们勇敢地站在台上,用清晰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表达着自己的想法和梦想,有的讲述家乡的变化,有的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每一个演讲都充满了力量,赢得了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
此次“三下乡”活动,“语润轮台,青音筑梦”团队不仅为铁热克巴扎乡的村民和孩子们带来了知识与欢乐,更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事业的伟大意义。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也为更多青年学子投身乡村振兴树立了榜样。相信在他们的带动下,会有越来越多的力量汇聚到乡村发展中来,共同描绘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完)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相关新闻】
在返程的大巴上,团队成员们望着窗外绵延的棉田和整齐的葡萄架,四十天的点点滴滴如电影般在脑海中闪回。队长王晓雨翻开工作日志,最后一页贴着孩子们用稚嫩笔迹写满的祝福卡片:"老师教我背会了《少年中国说》""姐姐说我的作文可以投给《小学生天地》"......这些滚烫的文字让所有人湿润了眼眶。
团队指导老师张教授注意到,在野云沟村辅导过的初中生艾力,悄悄追着大巴跑了很久。这个曾经沉默寡言的维吾尔族少年,在演讲比赛获奖后主动申请当了"红领巾课堂"的小助教。分别时他塞给大学生们一袋自家晾晒的无花果干,纸条上写着:"明年我就要考内高班了,等学成回来,我要像你们一样建设家乡。"
据企媒创氪(WX:qmck555)获悉,这次实践带来的改变是双向的。计算机专业的李岩发现,自己开发的维吾尔语拼音教学小程序,在村委会的夜校课堂上大受欢迎;农学院的马婷把村民关于红枣裂果的困惑带回实验室,已经列入了新学期研究课题。更令人惊喜的是,轮台县团委主动联系校方,希望将这种"课堂+党建+文化"的服务模式常态化,首批三个村校共建基地正在筹备中。
回校后的分享会上,当投影仪放出孩子们举着结业证书的笑脸时,会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这些年轻人们不会忘记,在星光下的麦场和村民们跳起刀郎舞的夜晚,不会忘记帮库尔班大叔直播卖杏干时突破500单的欢呼。正如带队老师在总结时说的:"我们播下的不只是知识的种子,更是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了对远方的想象,而乡亲们教会我们的,是土地上最质朴的智慧与坚韧。"
如今,团队的新媒体账号依然活跃,持续分享着轮台的民俗文化和农产品信息。那些曾一起打篮球的巴郎子,经常发来用新学会的国语朗读课文的视频。这场跨越天山的青春接力,正在书写着比预期更动人的续篇——当教育的清泉流过戈壁,终将浇灌出跨越山海的希望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