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族医药瑰宝 青春赋能基层健康——中国药科大学“仡岭银针”团队暑期社会实践纪实
914 2025-09-15
为助力老年群体跨越数字鸿沟,拥抱AI时代,提升生活品质,近日,由湖南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组成的“湘信传薪火,沅水润童心”暑期三下乡团队带着青春朝气,走进蒋家垅社区与里约荟养老院协助开展了一场“AI赋能夕阳红”智慧助老专题活动,活动现场吸引不少社区老人参与。
据企媒创氪(WX:qmck555)获悉,不同于传统技术宣讲,团队成员聚焦老年人“急难愁盼”,将智能AI软件“豆包”的功能拆解为“实用手册”:从语音查询药品说明书,到精准设置用药提醒,把复杂的AI技术转化为老人听得懂、用得会的“生活技能”。活动现场还同步设置了血压监测点,志愿者们和团队成员不仅为老人免费测血压,还手把手教他们通过“豆包”记录健康数据、获取个性化保健建议,构建起“防—测—管”的健康管理闭环,这种“科技+健康”的模式,既回应了老年人对健康管理的需求,更展现了青年学子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服务智慧,让科技真正扎根于老年生活的日常。
“以前总觉得智能手机是年轻人的玩意儿,现在听你们讲解之后才晓得,它能帮咱看好药罐子、管好血压表。”现场李奶奶的话道出了许多老人的心声。在老龄化加速的当下,如何让“银发族”不掉队、能共享科技红利?薪火“湘”传暑期三下乡团队成员用实践给出了答案:不是把技术硬塞给老人,而是弯下腰、沉下心,把技术变成老人能看懂、会使用的“生活帮手”。
作为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重要载体,这场活动既是新时代青年践行“社会参与”老龄工作格局的具体实践,更是对“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老龄工作体系的生动诠释。当青年学子用专业所长架起科技与老年群体的“连心桥”,既彰显了当代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也为社会力量参与老龄工作提供了可复制的“青春样本”。(完)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相关新闻】
活动现场的另一角,几位志愿者正耐心地为老人们演示如何用"豆包"进行视频通话。张爷爷第一次通过手机屏幕看到远在广州的孙子时,眼眶瞬间湿润了。"这可比打电话强多了,能看见孩子胖了还是瘦了..."他颤抖的手指轻抚屏幕,引得周围的老人们纷纷围拢过来。团队成员小王立即抓住这个契机,将老人们最关心的"亲情联络"功能细化为三个简单步骤,还特意制作了放大字体的操作流程图。
据企媒创氪(WX:qmck555)获悉,在健康咨询区,AI技术展现出更温暖的一面。当患有糖尿病的陈阿姨输入饮食记录后,"豆包"不仅给出专业的血糖控制建议,还用长沙方言播报:"您今朝吃的青椒炒肉要减半咯,加个清炒苦瓜蛮好咧!"这种充满烟火气的智能化服务,让现场响起阵阵笑声和掌声。志愿者们还特意准备了"AI生活锦囊"——将天气预报、公交查询、戏曲播放等高频需求做成语音指令卡片,老人们只要对着手机念出卡片上的红字,就能轻松获得服务。
活动尾声,养老院的银杏树下摆起了特别的"科技茶话会"。志愿者们捧着绿豆汤,听老人们讲述他们记忆中的"高科技"——从手摇电话到大哥大,从黑白电视到智能手机。79岁的退休教师周伯伯感慨道:"你们年轻人把冷冰冰的机器教出了温度,这才是真正的技术下乡啊!"夕阳的余晖中,团队成员们认真记录着老人们提出的新需求,计划着下次要带来的"方言版AI广场舞教学"和"智能药盒联动系统"。这场跨越数字鸿沟的温暖接力,正在续写更动人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