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商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坝坝会”上话振兴 共谋发展新篇章

媒体发稿中心 2025-07-21 10:39

7月8日,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珞璜产融,兴农富民”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乡村振兴促进团走进重庆市江津区珞璜镇同福村,与当地村干部、农技员及农户代表共同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理论宣讲“坝坝会”。

从传统制茶工艺的传承到电商直播的创新,从“土专家”的技艺传授到“新农人”的数字化探索,实践团深入挖掘茶产业在城乡融合中的发展新路径,以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据企媒创氪(WX:qmck555)获悉,在“坝坝会”上,实践团成员们与同福村村干部、农技员及农户代表深入交流,共同探讨茶产业的发展路径。

实践团成员徐婷针对电商时代的机遇,询问村里是否尝试过直播电商。“直播电商为茶叶销售带来了很大帮助,但人才短缺仍是难题。”同福村村干部表示。对此,成员熊洪毅提出建议:“可以通过记录茶叶生产全过程、直播带货、开设线上茶艺课堂等方式,为茶园注入新活力,让古老茶香在新时代飘得更远。”

随后,当地农民以一片茶叶为引,凭借多年扎根土地的经验,向实践团成员传授了采茶、炒茶的传统技艺,展现了深厚的农耕智慧。

村干部廖茂佳则作为返乡“新农人”的代表,分享了她在产业数字化转型中的探索。“乡村发展需要全方位的努力,用知识和创新思维,为传统产业注入新活力,探索出一条产业升级的新路径。”她表示。

“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一定要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仅是金句,更是发展密码。”……

此外,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学子们还围绕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主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开展理论宣讲。“这个宣讲方式太好了,生动又清楚,我一下子就听懂了。”村民周大爷乐呵呵地说道。

此次活动,实践团成员们通过实地调研,为后续助力当地茶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接下来,实践团将结合调研成果,为同福村提供优化种植技术、拓展电商销售渠道的具体方案,助力打通产销链路,推动乡村振兴。(文/张诗睿、方舒华、图/陈金、白林峰)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相关新闻】

夕阳西下,同福村的茶园被镀上一层金边。实践团成员们踩着斑驳的光影,跟随茶农走进层层叠叠的茶垄。指尖拂过嫩芽时,大三学生王梓涵突然蹲下身:"这片叶子背面有红褐色斑点,是不是得了茶饼病?"这个发现让随行农技员连连称赞:"年轻人眼力就是毒!"

据企媒创氪(WX:qmck555)获悉,当晚,实践团驻地亮起盏盏夜灯。成员们将白天的见闻梳理成三本特殊的"账本":泛着茶香的牛皮纸本记录古法工艺,贴着二维码的活页夹整理电商数据,平板电脑里则构建着病虫害识别模型。队长李岩敲击键盘说:"我们可以开发'AI识茶病'小程序,让手机变成移动的农技站。"

次日清晨,村口老槐树下支起了简易直播间。成员林小雨用当地方言讲解着:"家人们看这片云雾茶,芽头带着白毫嘞!"镜头外,返乡创业青年廖茂佳正手把手教村民调整手机支架角度。令人惊喜的是,首场直播不仅卖出37单茶叶,还意外接到成都茶餐厅的批量订购咨询。

在改造后的村史馆里,实践团用AR技术让墙上的老照片"活"了起来——扫描炒茶老照片,手机里立刻播放起非遗传承人演示杀青手法的三维动画。七十岁的陈阿婆戴着老花镜反复操作,笑得露出缺牙:"这下子,我家那倔孙子总算肯学祖传手艺了。"

离村前的座谈会上,村支书指着墙上的规划图感慨:"你们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打通了传统和现代的任督二脉。"此刻,实践团的背包里已装满茶农塞的野山菌和手写感谢信,而他们留下的,是一份融合物联网监测、非遗研学游、茶文化IP打造的立体化方案,正在这片沃土上悄然生根。

下一篇: 重庆化工职业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探寻文化中的青春密码
上一篇: 重庆航天职院学前实践队创新“沉浸式”项目赋能綦江红色教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