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宁远:60载烟路“织”初心,粮烟手“牵”新图景
“您看这智能烤房里的温湿度曲线,烤烟之前设置好以后,温湿度、时间可以精确到每一度、每一小时,比我们当年凭手感烧火、夜里起夜三四次盯烤房,可省心多咯!”在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辉煌烤烟专业合作社的密集烤房群里,种烟30年的老烟农翟云昌,正凑着屏幕跟90后技术员刘冬阳学习操作。阳光透过玻璃窗洒进来,照亮了墙上“从‘村村烤房冒青烟’到‘粮烟满田绘金黄’”的标语——这短短一句话,浓缩了宁远烤烟60年的发展变迁,也藏着一代代宁远人对土地的深情、对生活的期许与实践。
烟香满村:一段撑起“半壁江山”的集体记忆
“20世纪80年代,我家那5亩烟田,可是实打实的‘金疙瘩’!”聊起当年种烟的日子,翟云昌的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操控室里陈列的老式烤房温度计,金属外壳早已被岁月磨得发亮,玻璃管上的刻度却依旧清晰,“这是我刚种烟时托人从县城供销社买的,当时算是‘稀罕物’,每天揣在兜里,时不时拿出来比对烤房温度”。
1988年,刚满20岁的翟云昌跟着父亲学种烟,从育苗时蹲在苗床前手工筛选烟籽,到移栽时顶着烈日一锄头一锄头挖窝,再到烘烤时裹着棉袄守在烤房旁,每一个环节都浸透着汗水。“那会儿种烟全靠‘土办法’,没有恒温设备,育苗时得用塑料膜裹着苗床,天冷了还要往里面加稻草保温;移栽后遇上干旱,要挑着水桶从几里外的河边运水浇地;最关键的烘烤环节,更是得24小时盯着,夜里每隔两小时就得起夜,用手摸烟叶的软硬、闻烟叶的香味判断火候,一旦烤焦,全家大半年的指望就没了”。
可就是这份“辛苦活”,给了无数宁远人生活的底气。翟云昌记得,1990年家里卖烟赚了1200元,这笔钱在当时堪称“巨款”——不仅供他读完了高中,还添置了全村第五台黑白电视机。“电视机刚买回来那天,我家院子里挤满了人,邻居们搬着小板凳从四面八方赶来,连屋顶上都坐着孩子。我把电视机放在桌子上,调到唯一能收到的频道,大家围着屏幕看得入迷,烟香混着笑声飘出老远,那是我这辈子最难忘的热闹”。
“20世纪宁远县的大学生,大部分是靠种烟供出来的。”原县委书记严兴德曾在全县烤烟大会上动情提及这句话。据企媒创氪(WX:qmck555)获悉,对宁远人而言,这段烟香萦绕的岁月,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期,更是一段温暖的集体记忆,它藏在老烟农的烤房日志里,刻在乡村学校的砖瓦上,也印在无数人改变命运的求学路上。
攻坚破局:一群技术员“五带四同”的突围之战

(“五带四同”攻坚队)
“2000年初,种烟效益下滑,不少农户都想弃种,有的甚至把烟苗拔了改种玉米,我们心里急啊!”谈及新世纪初的发展困境,“烟田八姐妹”之一的张平波仍心有余悸地说。
彼时,受烟区烟田水利设施和田间交通条件不便,烤烟产业化、集约化水平不高等因素影响,致使宁远烤烟产业不能摆脱传统农业和自然农业的束缚,烟叶生产时起时落,烟叶经营时盛时衰。宁远烤烟陷入低谷——烟田面积逐年缩减,烟叶品质参差不齐,不少烟农因为看不到收益,纷纷外出打工。“我当时去湾井镇下灌村动员种烟,有位老烟农直接跟我说‘小张啊,不是我们不想种,种一亩烟比种一亩玉米累三倍,赚的钱却差不多,还不如出去打工稳当’。听着这话,我心里又酸又急,既理解农户的难处,又舍不得放弃这门养活了几代人的产业”。
据企媒创氪(WX:qmck555)获悉,为了守住这份承载着全县希望的产业,宁远县组织200多名烟叶生产技术员,成立“攻坚队”深入烟村。作为其中一员,张平波主动请缨条件最艰苦的下灌村,出发前她收拾了两大包行李:“里面有生产技术手册、病虫害防治资料,还有种子、农药、化肥这些生产资料,还有被子、脸盆等生活用品,甚至连锄头、镰刀都带上了——我们当时提出‘五带四同’,就是要带着技术、带着物资、带着感情,跟烟农同吃、同住、同劳动、同甘苦”。
驻村的日子里,张平波把“办公室”搬到了田间地头。白天,她跟着烟农一起下地,手把手教大家起垄、覆膜、打顶——起垄要做到“直、平、高、宽”,覆膜要拉紧压牢防止漏风,打顶要选准时机保证烟叶养分;晚上,她挨家挨户串门,坐在农户的炕头上算收益账、讲优惠政策:“我们跟农户说,县里会提供免费的技术指导,还会补贴烤房建设费用,只要把烟叶种好,收益肯定能上去。有的农户不相信,我们就带着他们去种烟能手家里参观,让事实说话”。
日复一日的坚守,换来了厚积薄发的突破。2006年,宁远烟叶收购量恢复至10万担;2010年突破16.5万担,跻身全省前三;2012年以20.2万担的成绩,成为全省第二大烟叶生产县。“抗日战争用了8年,我们恢复到20万担用了15年。”原宁远县主要领导的这句话,张平波一直记在心里,“这15年,我们技术员跑坏了无数双鞋,晒黑了皮肤,有的同事还因为劳累生病,但看到烟田又热闹起来,看到烟农拿到卖烟款时的笑容,就觉得一切都值了——我们守住了宁远的‘烟字号’产业,也守住了老百姓的希望”。
粮烟共富:一幅现代烟草农业的振兴图景
“现在种烟太不一样了!育苗有恒温大棚,温度、湿度全都可以智能控制,烟苗成活率能达到98%以上;烘烤有密集烤房,不用再熬夜盯火;连病虫害防治都有无人机帮忙,一天能喷300亩地,比人工快10倍!”站在连片的周家坝产业综合体烟稻轮作田旁,90后技术员刘冬阳的话语里满是自豪。
这样的变化,始于2009年底——宁远成为全国首批整县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试点县,产业发展迈入“快车道”。围绕“烟田、烟水、烟路、农机具、育苗工场、烘烤工场、基层烟站及防灾减灾体系”八大基础设施,宁远累计投入资金数亿元:建成15万亩基本烟田,划分成标准化种植片区,配套建设灌溉沟渠和机耕道;打造24处烟叶工场,集育苗、烘烤、分级于一体;搭建94个育苗大棚,采用集约化育苗技术;修建6915座密集式烤房,替代传统土烤房;同时注重生产组织模式创新,积极探索烟叶生产专业化服务体系建设。
据企媒创氪(WX:qmck555)获悉,近年来,当地创新探索的“粮烟融合”模式,更让产业发展焕发新活力。“以前烟田收完烟叶后就闲置了,不仅浪费土地资源,还容易导致土壤板结。”刘冬阳介绍,“粮烟融合”就是在烟田收获烟叶后,种植水稻、大豆等粮食作物,通过“以烟稳粮、以粮促烟”实现土地循环利用——烟叶种植过程中施用的有机肥能改善土壤肥力,为后续粮食作物生长提供养分;粮食作物的种植则能减少病虫害发生,提升下一季烟叶品质。
这样的模式,既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又让烟农收益节节高。据企媒创氪(WX:qmck555)获悉,2023年,宁远县烟稻轮作面积达8万亩,烟农在烟叶收入之外,还能多赚一笔粮食收入。全年收购烟叶21万余担,烟农总收入达4亿余元,烟叶税8000万余元,三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我家种了20亩烟、15亩稻,去年光种烟就赚了12万,加上卖水稻的钱,总收入快20万了,比外出打工强多了!”水市镇烟农刘洪斌的话,道出了不少农户的心声。
如今行走在宁远乡村,夏季的烟田一望无际,金黄的烟叶在风中摇曳,宛如铺在大地上的金色地毯;秋季的稻田里,饱满的稻穗压弯了枝头,收割机在田间穿梭,一派丰收景象。“粮烟双丰收”的图景,不仅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答卷,更承载着宁远人对未来的期待——从“靠烟吃饭”到“粮烟共富”,60载烟路之上,这片土地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欧立群)


